海南的西海岸,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蒼茫。驅車行駛在西海岸,路兩邊的椰樹、檳榔樹、棕櫚樹等熱帶樹木稀疏了很多,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大片黑色礁石、仙人掌、波蘿地,還有原始的漁村、古老而又滄桑的漁港。一路上的景觀和海南東部、南部的椰林、沙灘,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,這些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一種蒼茫而厚重的色調。
從擁有千年古鹽田的鹽丁村,到龍門激浪,從古老而傳統的白馬井漁港,到鶯歌海鹽田,西海岸的礁石與鹽田,仙人掌與小漁村,給我的感覺無不是蒼茫和厚重,不僅僅有厚重的自然景觀,還有厚重的人文歷史。
去過海南很多次,但沿著海南西線走還是第一次。以前每次來海南,都是直奔???、三亞,如果沒有足夠長的時間,普通的旅行者很少會把時間分配到西海岸。這也造就了海南西線獨特的魅力,這種滄桑的美,沒有過多的外來干擾,整個西線的城市、村鎮、海灘都保留了比較多的原生態自然和人文風光。
鹽丁村的鹽田和鶯歌海鹽場
海南島的西部地處夏季風的背風區,雨水都阻擋在了山脈的迎風坡,因此西海岸整體空氣比較干燥,降水較少,這也造就了海南西海岸的地理和氣候特點。
再加上這里地處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氣溫高,多晴朗天氣,這種氣候為曬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,因此海南的鹽場大部分也都分布在西海岸。比如儋州洋浦半島的一些古村落,分布著許多千年古鹽田。
我們西線之行的第一站便是位于儋州市峨蔓鎮的鹽丁村,這里是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鹽田之一,和幾公里之外已經被旅游開發的鹽田村相比,沒有來去匆匆的觀光客,鹽丁村顯得安靜從容了許多。由于正處于冬季,蒸發量不夠,這里的鹽田正處于閑置期,在鹽田邊上的小海灣里停著一些小漁船,在高處看,有些“野渡無人舟自橫”的感覺。
這邊鹽田最大的特點是曬鹽使用的鹽槽,這種鹽槽是用火山石開鑿出來的,中間一個凹槽,作為容器引入海水,曬干后便可以取鹽了。
除了儋州的鹽田,一路向南一直到樂東,更有著名的鶯歌海鹽場,它是海南最大的鹽場,相對于儋州的千年古鹽田,鶯歌海鹽場則顯得年輕一些,它誕生于建國后的計劃經濟時代。
與鹽丁村的古老傳統鹽田不同,鶯歌海鹽場是另外一種景象,這里擁有30平方公里的平坦灘涂,在曬鹽季節里,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規模鹽場,和一座座銀光閃閃的白色鹽山,可惜我們抵達的時候并不是曬鹽季節,整個鹽場顯得有些寂寥空曠。
龍門激浪
離開鹽丁村,我們西線之行的第二站是龍門激浪,龍門激浪距離鹽丁村大約十幾公里的樣子,開車半小時的車程。
龍門激浪在西部應該算是比較有名的一處景點了,但是我們抵達的時候卻是空無一人。其實“龍門激浪”就是一處漂亮的海灣,海灣里有一片海灘,一塊被沖刷成帆船形狀的礁石?!褒堥T激浪”這個名字我自始至終都感覺很有趣、很有故事,據說龍門激浪所處的龍門山,受到北風掀起的海浪沖擊,發出巨響,可以響徹十幾里地,以此而得名。
傍晚時分,遇到當地的一位漁民下海捕魚,用的是很傳統的圍網。此時,金色的夕陽灑在海面上,小船和捕魚的漁夫,在夕陽中留下一幅暖暖的剪影,像油畫一樣溫潤而細膩。
白馬井漁港:只有女人的江湖
深夜離開龍門激浪,前往下一個目的地:白馬井漁港。白馬井,這是一個沒有男人的碼頭,一個只有女人的“江湖”。
每天凌晨兩三點開始,一直到中午,這里都會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“戰爭”,女人們的嗓門開足了馬力在這里討價還價,買賣吆喝。
白馬井的男人和女人們,在家庭中各自負責不同的分工,男人們常年出海打魚,女人們則在碼頭上卸貨裝箱,肩挑手扛。這些女人就是以勤勞吃苦而聞名的白馬井漁婆,每天凌晨,漁婆們都會到碼頭上等待捕魚歸來的漁船,日日勞作,周而復始。
漁婆們各自帶的不同形狀的帽子,除了遮風擋雨,這還代表了他們不同的分工,尖頂帽子代表了挑擔和搬運的工種,圓頂帽子代表她們是中間經紀人,不同的分工,收入差距也比較懸殊,當然現在帽子的形狀匹配不同工種已經沒有那么嚴格了。
漁婆們相互協作又相互競爭,她們會協力搬運一批漁獲,也會因為爭搶好魚,而吵的面紅耳赤。從凌晨兩三點開始,碼頭上便都是她們高亢的討價還價的爭吵聲和吆喝聲,這個時候你會明白之前很多人所說的民風彪悍。
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,千百年來,白馬井漁港,每天都這樣迎接出海歸來的漁船。白馬井的漁婆們也周而復始,在凌晨微弱的燈光下,在熱帶溫潤的海風中迎接著一船船的漁獲,這是她們的生活……
再見西海岸,再見,白馬井。
秘境海南第三集《??冢骸暗诙勖琅薄穼⒂?月16日在微博上同步發布,請繼續關注。關于本集內容,關注微博:伊凡leo,并轉發,我們將在微博抽獎平臺抽取三位粉絲贈送椰殼制作的小禮品,抽獎微博將重新發布,4月14日公布抽獎結果,感謝關注。